为明确“十四五”期间太阳成集团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凝聚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学科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团队队伍和社会服务等显著提升,反映学科综合实力的若干关键指标居市属高校前列,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已成为具有市内影响力的学科。

1.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扎实开展党建、思政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党员师生的政治素养显著提升,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一是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职责任务,健全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修订完善《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党支部工作标准》《党支部工作手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细则》《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实施细则》等党建工作系列文件制度,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党员一心向党、一生为党的精神动力,提升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司党总支围绕“政治首位、对标争先、赛训结合、服务师生”的工作思路,对照“五个到位”“七个有力”标准,深入推进 “345”建设方案,强化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实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发展等制度,规范记录台账、记录档案,严格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推动“两学一做”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对标争先”建设为载体,形成基层党建的有效抓手,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不断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进一步彰显。对标中央部署,牢记“国之大者”,聚力毕业生就业,群策群力,拓展市场,组织申报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8个。面对疫情大考,组织全院师生开展志愿服务60人次,下沉社区20人次,驰援疾控中心8人次,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广大干部、党员、师生在疫情防控、一流专业建设等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团结奋斗精神进一步彰显,学院风清气正,安定和谐,向上向好。四是学院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机制与做法,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育人等中心工作。五年来,学院教师党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6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省(市)级3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20余部;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各类科研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17项。

2.团队队伍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公司高度重视团队队伍建设,高质量打造教学科研团队,持续引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运动人才,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访学,培养双师型教师,改善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等结构,配齐配足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专业技能任课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有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博士3人、运动健将1人、国家一级运动员2人、国家级裁判6人、双师型教师11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1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国家社科同行评议专家2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2人。

3.教学设施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设施建设,现有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体育馆1座、篮球场16块、网球场12块、排球场4块、羽毛球练习场19块、室外球场30片、标准游泳池1个。体育馆内设体操房1间、乒乓球房2间、50米室内塑胶跑道6条、体育舞蹈房2间、武术房1间、健美操房2间、健身房1间、艺术体操房1间、多功能厅1间、员工体质健康测试中心1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弩)训练房1间、藏有200余册资料室1间。

4.科研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院团队建设取得较大进步。通过5年艰苦努力,学院秉承“立校促乡”的科学研究理念,聚焦“一山两江”(武陵山区、长江流域、乌江流域)学术地标,长期深入酉阳、彭水、贵州、湖南等地紧紧围绕体育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题展开科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省(市)级3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20余部。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各类科研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17项。

5.人才培养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公司先后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上千名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成为了单位、行业骨干。众多学子考取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成都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沈阳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等攻读硕士学位。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选派优秀员工到国外交流学习。竞技性人才培养显著,毽球队屡获国家级、省市级冠亚季军;网球队曾获重庆市老员工网球比赛男子甲组和女子甲组团体冠军、男子甲组单打、双打冠军、女子甲组双打冠军、男子丙组单打冠军,该赛事十二项冠军,公司获得其中六项。甲组男子双打进入全国前八名(第二十四届全国网球锦标赛〈总决赛〉)。田径、羽毛球、游泳、乒乓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代表队也屡获佳绩。近年来,各项比赛共计获得国家级比赛冠亚季军20余人,获得市级比赛冠亚季军100余人。

6.社会服务不断拓展

 “十三五”期间,公司多次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和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与重庆市体育局和涪陵区体育局合作,建有重庆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常年为重庆各区县培养输送篮球、田径、游泳、登山、马拉松、网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人才和裁判工作人员,为重庆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7.文化传承不断彰显

 “十三五”期间,学院秉承“博颂古今”的文化传承理念,先后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共建巴渝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与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毽球、板鞋竞速和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学校专门成立巴渝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常年开设板鞋、射弩、毽球、毽球、竹铃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训练课程,并与酉阳体育局、奉节永安中学、酉阳实验中学、彭水第一中学、彭水黄家中学等共建地方传统体育文化传习研究基地,弘扬和传承巴渝传统体育文化。

(二)存在不足

1.团队建设特色不足

公司对团队建设非常重视,积极推动团队建设发展,但由于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鲜明,与社会发展热点趋势吻合不够紧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实力,为学科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要逐渐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与地方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等对接,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

2.教学资源存在不足

公司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但目前仍存在缺乏足够的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和体育场馆数量和规模与教学发展需要不相匹配等问题。

3.课程建设需要加强

公司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课程项目如市级精品课程、市级优质课程、市级一流课程、市级教学改革立项、市级教学成果奖、市级规划教材和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仍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支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中小学教学环节重点内容的对接有待优化。

4.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项目申请等、靠、要的观念严重,研究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高水平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论文数量偏少,且质量不高;教学压力大,空闲时间少,科研时间受到挤压。

5.团队力量有待加强

公司团队缺口较大,现有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学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致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业务水平提高机会有限,影响教学团队的形成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专业课程的开设和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很多员工喜欢的项目都难开展,降低了师生满意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生师比不均衡,教师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高学历的专任教师相对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整体学术水平不高,缺乏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少,尚需加大对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引进。

6.校企合作开发不足

公司专业开放程度不够,员工不能获得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没有做到与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共商、共建。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机遇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健全支撑与保障、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战略任务。《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新时代体育发展纲要,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等方面,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推进职业体育发展等方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从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产品等方面,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从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面对国家层面需要,体健学院应结合自身条件,凝练研究方向,服务地方体育发展,确定目标与任务,如何在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舞台上,发挥体健学院应有的价值,是我们体育人终身追求的信念。

2.集团发展机遇

集团正逢“申硕”良好机遇,体育学科充分发挥应用型优势,更好地服务学院师生身心健康。同时,学校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体育国际技术服务项目的支持,投入较多建设资金,大大改善学校体育运动场馆硬件和软件条件。这些为体健学院快速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上述这些机遇将为体健学院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需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学院在科研条件、人才梯队、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能否有效把握这些机遇,实现学院整体性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总目标及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的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中心,以团队建设为龙头,以团队队伍建设为依托,拓宽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的联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引领

团队、学科、专业应适应国家健康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对标对表授权点建设,实现学院整体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2.坚持重点突出

重点推进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特色突出,学科梯队整齐,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服务国家地方较好的学科方向与团队建设。

3.坚持特色发展

特色是学院的发展生命线,体育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应强调应用创新,结合学校地域特点,不断地凝练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的办学特色。

4.坚持协同推进

专业方向、学科方向、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达到内涵高度吻合、多元互促共进,实现多维度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将学院建成办学规模与学院发展相协调,优秀人才聚集,团队优势明显,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体育学一级学科达到市内前列,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居于国家一流,在同类院校中成为有内涵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体育学科的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组建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建设,凝炼专业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的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优势专业,对接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完成师范专业认证,扎实推进公司产品高质量发展。

2.具体目标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十四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内容

序号

项目(单位)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规模

结构

1

在校生规模 (人)

400

430

600

650

700

2

本科专业数 (个)

1

2

2

2

2

本科教学内涵建设

3

市级转型发展专业(学科专业群) 累计(个)

0

0

0

0

0

4

市以上重点(重大)教改项目 累计(个)

0

1

1

1

1

5

市以上一般教改项目 累计(个)

1

2

3

4

5

6

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累计(个)

5

6

7

8

10

7

老员工体质测试中心

1

1

1

1

1

8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室建设

0

0

1

1

1

9

校级示范性课程 累计 (门)

0

1

2

3

4

10

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累计 (个)

10

12

12

12

12

11

市级质量工程 累计 (门)

0

1

2

2

3

12

校级质量工程 累计 (门)

1

2

2

3

4

13

产学研深度融合机构 累计 (个)

1

1

1

2

2

14

市以上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累计(个)

2

4

5

6

8

15

校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累计(个)

11

12

15

16

18



团队建设与

科学

研究

16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累计 (个)

0

1

1

1

1

17

市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 累计 (个)

0

0

1

1

1

18

校级科研创新平台 累计 (个)

0

1

2

2

2

19

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 累计 (个)

0

0

1

1

2

20

校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 累计 (个)

1

1

2

2

3

21

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 累计(个)

0

0

1

1

2

22

市级科学研究项目  累计(个)

2

4

6

6

8

23

校(区)级科学研究项目  累计(个)

5

6

7

8

9

24

各年度SCI/CSSCI期刊论文(篇) 、专利 (项)

4

4

5

6

8

25

各年度获得校外科研经费(万元)

10

12

15

20

25

26

员工科学研究  累计(个)

7

12

16

20

26

教师队伍

建设

27

专任教师总人数(人)

34

35

36

38

40

其中:正高职称人数

8

8

8

9

10

其中:副高职称人数

11

13

14

15

16

其中: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

1

2

3

4

5

其中:高水平专任教师数

1

2

3

4

5

28

参加海外研修教师数 累计 (人)

0

1

2

3

4

办学

条件建设

29

集团图书馆专业藏图书总量 累计(万册)

2.5

3.0

3.5

4.0

5.0

30

公司图书室专业藏图书总量 累计(册)

80

100

120

140

160

31

公司教学场馆(个、片)

52

52

52

60

60

3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总值 累计(万元)






33

公司室内教学建筑面积(平方米)

15529

15529

15529

15529

15529

人才培养质量

34

各年度学科竞赛 (项)

26

34

41

49

57

其中:国家级(项)

0

0

1

2

3

其中:市级(项)

6

8

10

12

14

其中:校级(项)

20

26

30

35

40

35

各年度员工考研录取数(人)

10

11

10

8

8

36

各年度员工一次就业率(%

95

96

96

97

97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党建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院发展为导向,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措施有:

1.构建“两大体系”,强化政治引领

坚持高质量谋划、高质量推进,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体系”,形成大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工作决策体系,强化党的领导和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建立责任落实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建立组织网络体系,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建立学习教育体系,强化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建立督促检查体系,强化工作落实落地;建立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基层党建扎实有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党建工作质量;建立融合发展体系,强化育人实效。二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院“三四五六”人才培养体系,立足“德高、善教、技强、会说、熟写、活用”的“六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出台《“三全育人”建设方案》,申报“三全育人”建设单位。出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员工社区实施方案》,提升员工社区育人实效。依托争做好青年十大行动计划,围绕员工教育管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资助工作、考研工作、就业工作等,建立全方位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完善全方位导师队伍,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2.实施“五大工程”,严格标准规范

严格对照标杆院系“五个到位”工作要求,实施“五大工程”,持续推进公司党建工作质量提升。一是实施领导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各项会议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建立调研—决策—落实—反馈闭环机制。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执行“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开展领导能力提升培训,促进领导干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双提升。完善意识形态工作“1+N”系列制度,健全党组织政治把关工作流程,推动工作关口前移。二是实施基层组织强基工程。建立基层组织建设“1+N”系列制度,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照“七个有力”标准,深入实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三化协同、四有并举、五型联动”的 “345” 建设方案。开展党支部“五个一”行动计划,即1个工作清单、1套工作台账、1个活动品牌、1堂精品党课、1个支部工作法,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力争获批全市和全国“样板支部”。三是实施党员队伍先锋工程。实施党务干部和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党务干部轮讲全训,举办辅导员工作沙龙,大力培育双带头人工作室和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党员“五个一”行动计划,即每个党员每年作出1个承诺、讲1次微党课、提出1条工作建议、参加1次志愿服务、为学院发展办1件实事;组织党员—群众“结对奋进”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学院事业发展。四是实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强化思想引领,提升学院思政课程实效性。持续推进体教融合,深入挖掘具有体育专业特点的思政元素,培育一批课程思政。依托争做好老师十大行动计划,开展“五讲五比争先竞优”主题活动,持续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责任感。切实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巩固发展大统战工作格局,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氛围。五是实施党建+业务双目标考核工程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为核心内容,建立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将党建与事业发展同时纳入支部目标考核,把基层党支部作为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重要引擎,破解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以“积分”为主要形式,对党员、教师进行量化积分,强化结果运用,激发党员干部和全院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3.深化“四大融合”,提升党建质效

围绕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服务社会水平等方面,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引领学院事业发展。一是党建与人才培养相融合。落实党组织书记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工作的要求,加强党组织对教材、课堂、学术报告等政治把关作用。根据体育人才培养特点,在篮球、足球、网球、田径等专选课和运动队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增强党建育人、教书育人实效。开展有组织的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一流课程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成果。坚持“五育并举”,打造“弘毅致远”读书活动、弘毅大讲堂、弘毅奖学金、“弘毅之声”合唱团、“风起行径”成果汇报等系列品牌活动2.0版,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机制。二是党建与科学研究相融合。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体育学科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契合性,培养以党员为骨干的学术带头人,建立课题项目谋划、组织、培育、跟踪机制,强化管理与服务,教育引导教师党员将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巴渝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红色体育文化研究相结合,实行项目+专家+团队+支部”的运行模式和联动机制,培育研究团队,拓宽研究领域,彰显研究特色,凝练学科方向,不断提升学院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三是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融合。坚持党管人才,立足引育结合、量质并重的思路,强化组织领导、政治把关、分类施策,构建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高水平运动员结合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关怀帮扶机制,坚持学院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和党外知识分子制度,深化党员—教师“结对奋进”行动,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选树先进典型,努力在全院营造敬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四是党建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以党建与合作办学为牵引,建立公司党组织与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企业党组织)、师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村委会)两级联建机制,推动公司党建积极融入基层党建工作大格局,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公司党建注入新动能。成立党员“健康中国”志愿服务队,助力社区全民健身、残障运动康复、青少年心理调试等,积极服务人民身心健康,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5.打造“三大品牌”,激发党建活力

树立品牌意识,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学院辨识度的党建品牌体系,形成全院上下共建、层层带动的党建品牌矩阵,强化示范引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党建活力。一是打造“弘毅先锋”党建品牌。根据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要求,秉持“弘毅致远,行径至善”的院训精神,围绕“以党建为统领,突出三五抓手,坚持六化并进,助推新时代党建工作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思路,打造学院“弘毅先锋”党建品牌,力争建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二是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建设。聚焦学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攻关、服务社会等工作,按照“命名精准、内涵丰富、问题导向、措施可行、师生认可”的要求,推动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培育打造1个党建品牌活动,形成1个支部工作法,切实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三是开展“书记面对面”系列品牌活动。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要求,统筹设计、全面开展书记月会、书记讲堂、书记沙龙、书记客厅等“书记面对面”系列品牌活动,搭建起各级书记、领导干部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心连心互动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将党的政治建设落到实处,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全面提升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水平和实际成效。

(二)人才培养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四五”期间,体健学院本科生规模达到800人左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突显,其主要工作有:

1.进一步贯彻“三全育人”宗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体育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体育师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操、较强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体育文化人。

2.深入推行校企联合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2019版培养方案为指针,进一步加强重庆体育发展战略的契合度,进一步修订课程质量育人标准,重点做好校内外实践课程的有机衔接,规范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管理。尤其要注意做好实践环节的过程监控和考核管理工作,出台相关考核办法,促进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3.着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构建1-2个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十四五”期间,争取成功申报1-2个高水平市级教学团队。

4.着力推进师范教育认证工作,体育教育专业力争通过师范二级认证。力争体育教育专业申报立项国家一流专业。加大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形成专业特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5.加强老员工创新训练建设,形成指导团队,推行项目式、任务驱动式训练模式,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师范技能大赛、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大赛、市级体育学科竞赛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新增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5项,新增市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奖励50项。

6.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综合训练等量大面广的课程实施大刀阔斧教学改革,突出员工中心、OBE理念、课程思政,着力加强能力素质培养,固化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特色教材、规划教材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校级一流课程3门,市级一流课程2门,力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7.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校内体育教学数字管理项目、智慧体质检测管理项目、校园智能跑步训练监测管理项目和体育数字实验室管理项目、综合训练基地等,逐步更新现有实验室教学条件。

8.综合推进模式、机制改革,形成可推广示范成果,形成优势与特色,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力争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三)团队队伍建设

坚持“引培并举,德能并重”,不断提高体健学院团队队伍的整体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能力。“十四五”期间,团队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其主要工作有:

1.不断优化团队队伍结构。积极引进符合体健学院教学科研需要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力争“十四五”期间培养与引进10名以上博士学位教师,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力争达到20%。专任教师规模45人以上,学院教职工总人数60人;做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服务工作,为教师职评创造条件,力争“十四五”期间晋升教授2-3名,副教授3-5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团队队伍。坚持把狠抓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及时听取并反馈员工对教师教学的意见,督促整改,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力争“十四五”期间获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2-4人,力争市级名师1-2人。

3.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帮扶发展,激发潜力,促进年青教师尽快适应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同时,鼓励教师外出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十四五”期间力争外派2-3人攻读博士学位,以尽快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科研实力;加大对学院教师的全员培训力度,外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更好地把握学科前沿和教学管理的最新状况,提高教师的公司产品水平。力争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

4.加大团队建设力度。发挥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明确其责权利,教学、科研、平台资源向团队倾斜,特别是重点扶持基础好、成果优的团队。力争创建市级科研团队1个。

5.多方激励,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学院社会声誉。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和市级学科专业竞赛,进一步做好“一带一路”体育援外技术服务项目,鼓励教师引进项目,加强企业横向合作,进一步提升体健学院服务社会水平,提高学校国内外的社会声誉。

(四)团队建设

以团队建设为龙头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学科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等手段,整体提升学院的学科实力和水平,“十四五”期间,体健学力争获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进入市一流培育学科。其主要工作有:

1.加强学科方向凝练

坚持统筹建设、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形成系统的团队建设体系,实现团队建设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目标与任务相衔接、任务与资源投入相衔接、资源投入与绩效评价相衔接。力争获批一个市级社科研究平台,提升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在区域体育健康指导与社会服务的话语权。

2.加强标志性成果建设

公司围绕体育文化产业学领域发展的重大前沿,对当地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规划、开发和探索,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竞争力。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逐步壮大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三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争取重点项目,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争取国家级或市级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

3.学科研究基地建设

以科研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协同育人,校企专业共建”建设为契机,带动全院整合优秀科研团队。科学规划、积极推动体健院与国内各大高校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和体育教育局处、基层学校和体育产业公司等单位,共建科研服务和实践创新平台。

(五)科学研究

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整合研究队伍、拓展项目渠道、用好现有平台、完善科研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承担市级纵向项目10项以上;年均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450万元以上;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实现零突破。其主要工作有:

1.加大投入力度,引导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提升质量和层次。学院将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教师投入科研的热情,整合内部资源,鼓励教师积极进行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联络,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给予针对性指导,力争在国家级和教育部项目上新突破,市级项目立项数稳步增加。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好研究平台。学院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学科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建好研究平台,搭建教师交流、协作和发展的平台,提升科研整体水平,营造学术氛围,激发科研热情。

3.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拓宽研究视野。学院将鼓励支持相关老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赴市内外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了解学科动态。另外,拟每年邀请3-5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帮助老师理清研究思路,提高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

4.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按照“走出去”的战略要求,主动融入社会,服务于企业,充分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功能。要拓展体育技术服务、学科专业培训,提升体育竞赛裁判工作指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合作,构建1-3个产、学、研、业合作实践基地。

(六)员工工作

坚持“以员工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升内涵、注发展、显特色、保底线”工作理念,进一步加强学风和班风建设,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推进思想工作、就业工作、团学工作等,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使学院成为学校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坚持“育人为本”,以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员工工作的核心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员工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员工的优势潜能,针对各层次能力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之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养。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体育特色、服务地方健康与体育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体育专业员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体育人才。其主要工作有:

1.加强员工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在员工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员工党员队伍的管理与教育,组织好新生党员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等工作,不断加强员工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员工党员在班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掌握员工的基本情况,做好谈心活动

深入开展学院领导经常深入员工课堂、宿舍和员工活动场所活动,掌握员工的基本情况。对心理问题员工、贫困生要经常保持交心谈话。对学籍预警和学籍异动的员工,实施全覆盖的交心谈话。

3.密切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打造精品团学活动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弘扬示范寝室竞赛,以点带面,加强体健学院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主体意识教育,组织“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员、团干”等评选活动。二是挖掘、宣传在各岗位上乐于奉献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三是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引擎,逐步丰富员工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四是按照建设学习型、实践型、创新型团组织的要求,紧密结合学院各项改革和建设实践,形成以团员为重点,以广大团员青年为基础,以丰富文化活动为载体,逐步构建有工学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五是加强爱心社的建设,关注弱势、困难群体,服务小微、偏远、困难企业,坚持“真情传递、爱心传承、专技传播”,树立在国内有影响的社团品牌。

4.促进员工就业,努力提升就业层次

深入了解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帮助员工分析自身特点和实施职业发展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对员工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促进员工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一是在稳定现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就业市场,特别是建设一批以中小学校、体育培训机构和体育产业公司为核心的稳定就业基地。二是调动员工考研的积极性,加强考研指导,为员工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就业质量。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测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落实员工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是通过微博、微信、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指导各班级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二是对心理问题员工进行排查,及时上报,做好重点心理问题员工的跟踪与随访。配合学校员工处心理咨询中心对老员工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开展心理咨询等服务。

(七)学院文化建设

加强学院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体育与健康文化氛围,继承和发扬体健学院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先进体育文化,加强体育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院体育精神,树立优良学习风尚。其主要工作有:

1.大力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拓展外延、深化内涵,总结凝练,虚实结合,借助各级各类平台和网站,宣传体育文化作用和效果,让学校师生感受体育健康文化气息,养成科学锻炼习惯,进一步完善学院整体文化氛围,逐步在学校和学院树立起具有鲜明特征和高美誉度的体育文化人形象。

2.认真抓好文化物质载体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好体现学院文化内涵的党员活动中心、工会活动中心等,精心设计实施好包括学院宣传栏、员工风采、员工墙在内的文化墙建设,构建形式丰富、品位高雅的文化物质载体体系。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认真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师生在活动参与中强化交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持续深入地开展教育思想研讨。每年定期举行以公司产品创新、科研创新或管理创新为专题的思想讨论活动,形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师生思想观念的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发扬民主精神,调动各方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学院工会、教代会职能,使之成为学院实行民主管理的主渠道。推进学院民主化发展,加强工会、教代会制度自身建设,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与配套措施。公司党政领导要提高对教代会制度在民主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的认识,把教代会作为征求意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好形式。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为教代会开展工作提供人财物等方面必要的支持。在学院管理决策中,要让代表能真正代表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发挥好代表的角色职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提升学院凝聚力,形成学院发展的合力。

(二)完善内部管理,保障工作正常运行

继续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在继承原来好的管理做法、借鉴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和学习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补充、修改与完善,形成科学严谨、周密齐全、衔接有序的学院管理规范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工,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学院的管理效益。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系职能,改变由上而下的教学管理,逐渐转化为学院设立宏观发展目标,教学系分解任务、开展课程建设、目标审核、计划实施、教学研究、课程目标检查等。

(三)加强绩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热情

贯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健全完善绩效分配办法和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奖励在教学、科研、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使学院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完善提供依据,激发和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建立情感激励机制。学院要做到以情管人,关心每位教职工及家庭,排忧解难;了解教职工思想动态,与教师融为一体,做到经常性的谈心交流、了解状况。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改善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环境,让教职工感到集体的温暖,组织的关心,激发工作热情。

(四)坚持反腐倡廉,提升干部服务质量

公司党政干部廉洁从政,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筑起思想道德防线,引导公司党政干部在党员师生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做到自重、自省、自尊、自励,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到身体力行共、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12